□温国鹏
“含一颗,把病菌杀死在口腔!口臭、幽门螺旋杆菌都没了,连汗液都飘香!”近期,厦门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广告监测平台,发现厦门某公司在两个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同一款糖果广告中,宣称的“接吻神器”涉及疾病治疗功能,目前该公众号主被立案调查。(7月13日《海峡导报》)
小小一颗糖果吃下去,不仅让口臭、幽门螺旋杆菌都没了,甚至“汗液都飘香”,商家究竟是梦中得了哪位神人传功授法,才能生产出这般“神器”?
如果真有这样的疗效,那的确是消费者之福。可问题是,所有这些完全是满嘴跑火车,没有什么现实证据来支撑,就连公众号主自己都“不仅没吃过产品实物,连见也没见过”。
夸张的描述加上略带暧昧的言辞,让人想不心动都难。不过,消费者好忽悠,管理的眼里却揉不进沙子。广告没有法外之地,不仅在传统媒体上发布广告要对内容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微信公众号上同样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各种自媒体已经大肆攻城略地,并成为市民接受广告重要渠道来源的当前。
这几年,人们已经习惯了朋友圈被各种各样的带货、卖货广告轮番轰炸,也忍受了某些自媒体把广告进行到底的做法。但无论如何“真实合法”是广告的底线,无论带货还是卖货,是否“价实”先不说,至少必须“货真”吧,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商量变通的余地。
所以自媒体也不能“无信”,否则一样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管理部门借助此次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是敲响了警钟。教训足够深刻,应该能警醒那些自媒体运营者,可以把自己的影响力变成广告能力,但一定不要越过底线。如果还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胡乱夸大,弄出各种“想不到”的奇效,后果可是“想得到”的。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自媒体广告还是会只增不减,朋友圈里依然还会有各式各样的吆喝声。也正因为如此,才更要加强管理。喜欢,我可以轻松地下单购买;不喜欢,我可以潇洒地走开。无论如何,都不至于被虚假广告反复恶心,这样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