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王铎
□斯涵涵 张玉胜
“课间十分钟”,是很多中小学生最开心的时光。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同学追逐奔跑、打打闹闹,欢声笑语响成一片。但近些年在不少地方,这“课间十分钟”似乎越来越安静了。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而且在小学中比例达到77.2%。(6月1日央视网)
有些学校“课间十分钟”变成“安静十分钟”离不开两个背景,一个是近二十年来的孩子比以前更加“宝贝”,家长心态自然影响到学校的管理;另一个则是由于校园建设,大多数校园的“土地”已经变成了“地板”,跟以前的土壤相比,现在的水泥、方砖等地面更加卫生、干净、美观,但和以前“脏兮兮”的土地相比危险性反而更大。
课堂上要遵守纪律、保持安静,这个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但课间休息10分钟,是学校为了转换课程、缓解学生老师的上课疲劳而设定的特殊时间,也是孩子们非常盼望的时间。虽然为了安全起见,有些小学禁止孩子在课间“冲跑”和玩闹,但大家可以做游戏、活动身体,找好朋友聊聊天、去操场上走走跑跑。利用好了这10分钟时间,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中。尤其是在青少年近视高发、学习压力大的当下,课间活动10分钟可以起到防治近视、调节身心、改善学生体质的有效作用。
然而,令人心疼的是没有课间10分钟的孩子,有些学校为了避免“孩子出事,家长闹事,给自己找事”,想方设法让好动的小学生安静下来,严格限制课间活动,静悄悄的课间十分钟成为常态。
这种明显不是健康合理的“课间10分钟”,不能任其长期地延续下去。针对“课间圈养”这一教育难点,我国北京、上海、湖北等多地出台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从法律层面对事故各方责任进行了严格界定,为校方管理松绑,也为纠正“课间圈养”开了个好头。然而,牵涉其间的责任主体复杂而多元,恢复孩子们正常的课间休息游戏时间,则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及全社会全力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