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王铎)
□徐建中
“六一”国际儿童节将至,你准备给孩子买什么礼物?记者查询发现,网络购物平台上与儿童节相关的盲盒种类颇多。从玩具手办文具贴纸,到零食考古音乐盒,可谓应有尽有。有消费者协会提醒家长,警惕“文具盲盒”引发孩子购买成瘾。(5月30日中新网)
随着“盲盒经济”的风行,“万物皆可盲盒”似乎大有成为常态之势。如果说商家推出盲盒的初衷在于创新,是为了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购买体验,那么如今在儿童市场大肆泛滥,让一些中小学生沉迷其中、欲罢不能,多多少少已经出现了引诱和伤害的端倪了。盲盒作为一款“泛二次元”经济代表性衍生品,以极大的不确定性刺激着孩子们的消费欲望,表面上看非常时尚,其实是某些商家在利用儿童的心理机制让孩子成瘾,让自己牟利。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原理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指一个人行为的结果会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如果是奖励性的,行为就增加,称为“正强化”;结果如果是惩罚性的,行为就减少,称为“负强化”。对于购买盲盒的儿童来说,打开盲盒获得想要的文具是一种“奖赏”,所以在打开盲盒的那一刻,会正强化购买盲盒这一行为,正是这种不确定的购买结果,会刺激着儿童不断购买。
而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成人对烟、酒、毒品等物质的成瘾,还是儿童对盲盒的成瘾,都有相似的生物学机制,均与人类动机相关的中脑边缘多巴胺奖赏系统有关,都是通过增加“奖赏系统”多巴胺分泌,让人产生快感,最终成瘾。也就是说,儿童购买盲盒时的“正强化”一次又一次刺激着奖赏系统多巴胺释放,成瘾的可能性就一次次增强。并且,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受大脑前额叶调控,而儿童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因此更容易受到影响而成瘾。
儿童一旦购买盲盒成瘾,可能有四种表现:一是“明显过度”,比如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把零花钱全部用于购买盲盒;二是“戒断反应”,比如不买盲盒就非常难受,夜不能寐,甚至情绪低落,不爱学习;三是““耐受性增加”,比如买盲盒的频次逐渐增加,从一个星期买一个就能满足,发展到每天买一个才能踏实,最后每天买好多个心里才舒服;四是“负性后果”,比如每天只想着买盲盒和拆盲盒,而不想参加其他娱乐活动。
作为父母,工作再忙,也应随时关心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盲盒成瘾”的迹象,应及时制止,正确引导。作为学校,应强化理念,加强教育,让孩子们正确认识金钱的作用,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作为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肃清行业发展,规范盲盒的应有边界。如此多管齐下,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洁净的空间,以确保孩子们的健康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