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王铎
□阮挚 贺成
“原本想抄底的,没想到(被)抄家了。”身处好几个“炒币”微信群的刘均(化名)这几天亲眼看到了一场“韭菜盛宴”。5月23日晚,虚拟货币再次集体崩盘。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国内监管趋严,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大部分“矿工”将会转移到其他国家,但仍有部分“矿工”可能从此转入地下。而有些年轻人仍在期盼暴富神话发生在自己身上。(5月25日《中国青年报》)
监管政策前所未有的严厉,这无疑是虚拟货币全线暴跌的重要原因。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挖矿”与炒作,未必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就在比特币本轮暴跌之时,新华社于25日发表的文章仍然忧心忡忡地指出:谁也不知道这列“过山车”何时驶向终点。
事实上,对虚拟货币的整治和清理,这几年相关部门已经多次出手,每次出手都能让不少投资者清醒过来。但好景不长,往往过一段后,各种投资和炒作又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当然,本轮的整治决心和力度之大都前所未有,而各种虚拟货币也“再次”集体崩盘。
但抱有侥幸心理的人依旧很多,监管也不可能毫无漏洞,因此投资、炒作,还有借助虚拟货币进行的一些非法活动不会就此绝迹。事实上,世界各国均已认识到虚拟货币市场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为洗钱、赌博、逃税提供便利等等。在虚拟货币交易最为活跃的美国,该国财政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就指出,虚拟货币为包括逃税在内的非法活动提供便利。
同时,虚拟货币的“挖矿”还存在消耗大量电能,带动显卡、硬盘等产品涨价的问题,对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均造成不利的影响。至于炒作过程中的“过山车”造成一些投资者难以承受的巨大损失,那更是众所周知的。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很多国家均已出台了相关行业规范政策。但是面对这一“新事物”,各国的监管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利用技术确定从事炒币、挖矿等的对象,进行精确的监管和控制存在一定的困难。还有,虚拟货币的交易具有去中介化、去国界化、非当面性、匿名性以及交易的快捷性等特征,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
正因为如此,在虚拟货币暴跌的时刻,更需要坚定打击的决心,并针对炒作者和“挖矿”者的一些新举动,不断地升级相关的跟踪与监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