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燕
洁净家园行动带来一股文明新风,全市都在为厦门的美丽健康共同努力,然而有这样一群偷倒者,他们把土头垃圾随处倒在城市角落,肆意破坏城市的环境卫生。尽管环卫、居委会齐上阵,与偷倒者斗智斗勇,却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尴尬。(4月10日台海网)
“垃圾不落地”是厦门妇孺皆知的口号,哪怕是街头马路乱扔一点果皮纸屑都让人感觉很突兀、很另类,更何况是大堆大堆的土头垃圾?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据说这种现象并不偶然,甚至有环卫公司表示,有时一个月能碰到几十起!
虽然相关的环卫公司发现情况之后都会积极清理,可是,从发现到清理总需要一个过程,这期间土头垃圾不仅让过路者刺眼,而且也会带来卫生、安全隐忧。另外,相关单位常规的保洁任务本来就不轻,再加上要额外处理这些垃圾,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要大大增加。
偷倒者“犯病”,让环卫公司和市民“吃药”,这事怎么看都不是那么一回事。而且驱动这群“偷倒者”的是利益,这就注定他们的做法很难自动停止。业内人士透露,正规装修团队运送土头垃圾到岛外正规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单位成本约120元,市场价格大约两三百元,而“偷倒者”们给出比市场价更为低廉的价格,吸引有拆迁或装修需求的市民与其达成合作。
如果不能从根子上处理的话,那么有人为了经济利益不断“犯病”,而其他人则不断替其“吃药”,那何时是个头?目前偷倒者一般都在行人较少时随地卸货,“三轮车后斗一抬一倒,人都不用下车,倒了就跑,很难抓个正着”。难抓就够郁闷了,更悲催的是就算环卫与居委会抓到现行,除了批评教育、敦促对方清理之外,好像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偷倒能赚钱,抓到几乎零代价,这就难怪偷倒垃圾有这么频繁了。因此说到底,要增大其违规成本,让这些不讲究社会道德者在经过利弊权衡后,放弃这样的缺德之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治社会,法律法规就是最大的规矩,尤其在道德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法律就要赶紧出场。厦门有地方立法权,同时是城市文明指数极高的城市,希望能积极利用地方立法权,细化管理机制,除了禁止之外,更要有明确的处罚措施。
只有法律长牙齿,偷倒者才不敢张牙舞爪,肆意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