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王成喜
□木须虫
近期,据光明网舆情中心观察,有近六成网友称自己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情况,“生疏”“写错”“手机”“电脑”成为网友讨论的高频词。(4月9日《光明日报》)
“提笔忘字”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既然是普遍现象,必然有其内在规律。很多人将其归咎于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不但完成了工具的替代,也彻底颠覆了信息记录、传递、处理的方式,应当承认这是一种进步。而与所有的进步一样,总不可避免出现许多丢失,“提笔忘字”就是如此。
没有书写,包括汉字作为记录符号的形义、作为审美情趣的韵味、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自然都无处安放,诚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有关“提笔忘字”的种种担忧并非多余的,长此以往,将不再只是忘记抽象的汉字,而是消解汉字所承载传统文化的传承环境以及影响力。
面对“提笔忘字”,呼吁国民增强文化自觉,重视书写教育等,的确十分重要,但是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
重视和加强与汉文字相关传统文化的教育虽然重要,也是传承的基础,但成人世界的经常性书写则更为关键。毕竟常写、多写,才会写得对、写得好,才会写出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也只有长大后要经常书写,学生的书写教育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才能够有充分的动力。
事实上,无论是五笔、拼音抑或是语音都是处理汉字的输入方法,都通过转换变成汉字显示。它们当然也是标准的汉字,它们因为更快捷而使得手写处于劣势,但并不能替代手写的个性色彩以及可感知的线条跳跃等优势,正因如此一度个性化字库的订制比较火热。这也说明,手写体在网络使用的场景中不是绝对没有用途,如于社交场景下手写输入、手写显示是完全可行的,对于书写者来说这既代表了个性,同时字写得好的还可以显示一定的文化修养。
在信息时代,关键是如何让书写搭上技术的快车,赋予更多现代的内涵。推而广之,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如何激活“书写”,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与时代感,值得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