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洛 温国鹏
11岁小学生,偷偷拿妈妈的手机刷微信买玩具;15岁初中生,透支花呗,没几天就花光300元额度;高中生,每月花光3000元的花呗额度,还不够花……
导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厦门有些中学生频频透支花呗,这些超前消费让家长很头大。(3月26日《海峡导报》)
游戏充值、大手大脚消费,样样都要花钱,结果让一个月的生活费还不到半个月就花光。这个时候,从牙缝里挤出点儿钱给你买泡面挣扎着混下去的是你的好同学,一边训斥你一边给你打来新的生活费的是你的父母,二话不说就给你最大额度支援的,只能是花呗。不得不说,关键时刻,花呗真是比亲人还亲,也就难怪在学生中间这么有市场了。
但借钱是要还的,花呗再好,也是救急不救穷,尤其是对于消费观还没有真正定型、消费习惯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学生们而言,如果只看到了花呗提供的便利,而没有意识到这种便利给自己的消费理念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那是要出问题的。
所谓透支能应急,还款让人愁。很多成年人都掌握不好透支的尺度,何况是学生娃?这绝不是无谓的担忧。事实上,哪怕一些成年人也经常在享受到透支花钱的痛快后,饱受还款难之困。为了还钱,所以办了多张透支卡,拆东墙补西墙。虽然暂时来看似乎能解燃眉之急,但是,如果自己的收入有限,要靠透支去填窟窿,到最后这窟窿只会越来越大。
因此,“小负翁”敲响的是教育警钟。学校、家庭、社会等都应该高度重视,携手合作,给孩子打打预防针,让他们知道还款不容易,透支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