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渤宁
“混不出名堂,无脸面回家!”今年已经62岁的吴某,这一走就是28年!8月16日,在漳州市芗城公安分局天宝派出所民警的努力下,老汉终于与阔别28年之久的亲人相认,并鼓起勇气返乡。(8月20日《海峡导报》)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宋人周邦彦这首《苏幕遮·燎沉香》,至今常勾起漂泊者对故乡深沉、悠远、无法割舍的思念。故乡是灵魂与肉体的根,所以《聊斋志异·翩翩》中,那个误入歧途的浪荡子罗子浮到了老年,也宁可抛舍温柔乡舒适地,执着地骑驴向着故乡。
正是故乡让离家28载、年已62岁的吴老汉,每每“近乡情更怯”。民警面前他支支吾吾不肯道出真实姓名,其实只是一种对故乡的“怯”。生意失败,人生失意,衣锦还乡的梦碎了,自我感觉近乎“落魄”的语境下,回家的路,于他似乎成了万般艰难尴尬的“畏途”。
或因为一事无成,或因为昔盛今衰,“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怯归者”其实何止吴老汉一个?类似的新闻往往让人特别心疼,因为他们不是不归,不是不想,是害怕遭到故乡的排斥拒绝,是以“未能衣锦,不敢还乡”!
其实,我们的故乡就像是那三春晖,不论我们富贵贫穷、得意失意,有没“混出名堂”,故乡都是慷慨普照和接纳的。年轻时,我们都是故乡向着远方射出的箭;暮年时,叶落归根,恰如磁石聚拢那些离散的碎屑,我们重回故乡的怀抱。“有家不敢回”,人生最大的残缺和哀痛莫过如此。可敬的是芗城公安分局天宝派出所民警的细心、体贴和人文情怀。可以说,正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善意,让他们更具同情心同理心,所以才知道这个如此“怯归”的老人,内心深处其实是一个盼归渴归的人。而老人的家人,面对一个失散多年日渐衰老的人,不是视作“我的叔叔于勒”观,而是迅速地多人来接、相拥而泣。人间的爱,人性的美,让我们的心暖洋洋、亮堂堂!
让“怯归者”回家,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