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五
前一阵,陪武汉科技大学刘晓航教授漫步厦大芙蓉湖畔,他问我过去这里有一处“木船与石块”的雕塑怎么不见了,是啊,经他一提醒,熟视无睹的我才觉察到那雕塑怎么莫名其妙就悄悄蒸发了,神不知鬼不觉滴。刘教授对此事耿耿于怀,回武汉后还从硬盘里找出多年前他拍摄的雕塑留影,发来让我长长记性。
日前,我陪厦门社科联“城市记忆”丛书编委会的工作人员走访老厦大“大南建筑群”,其中的“大南八号楼”很有历史,也曾经是校园里最有影响的建筑之一。且不说在1949年之前它饱经的历史沧桑,之后它曾历经“校长楼”-“造反楼”-“档案馆”等等,笔者总觉得,见证了历史的它作为“厦大档案馆”最是恰如其分,不知怎么近年又把它变成“能源政策研究院”了。
变就变了,相信学校的考虑有其道理,但没想到这个研究院不甘寂寞,居然在老建筑的院门上俗不可耐地树立起大红英语——ENERGY,且没心没肺地把百年楼名“卧云山舍”严严实实地给遮掩起来,一点敬畏感也没有,如此甜俗实在是与大南老建筑的沧桑古朴格格不入。
身为校园老人,我的一家之言难免有“九斤老太”的嫌疑,过于恋旧跟不上变化的时代。但我以为涉及到校园公共利益和影响的事情,比如“情人谷”的“改名”、“木船与石块”雕塑的安放或撤销、校名“鲁迅体”还是“嘉庚体”,以及老建筑要不要头戴大红LED灯,是否请校友会、老教授协会或教代会给表决一个意见?小事不小,无论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还是从历史的保护和传承,这都是应该认真考虑的,毕竟,厦大是我们所有新老厦大人共同的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