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华毅
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日前发布《关于学位申请的补充要求告示》,从2019年开始,50平方米以下住房将被限制入学。此事引起舆论热议后,12月5日深夜11时15分,该校宣布取消《告示》。(12月6日《澎湃新闻》)
告示是撤了,但小学招生中“以房产论英雄”的倾向,恐怕不是那么好撤的。
现在有一种论调,觉得有人花那么多钱买了那么大套的房子,他们当然应该优先入学;等他们的孩子都满足了,然后再来满足小套住房的;只有这些人都满足后,再来考虑虽然户口也在片区,但没有产权的孩子。
这种论调看似公平,但唯独忽略了一点,义务教育不是择优,更不是家庭择优。恰恰相反的是,义务教育是基础服务,是对公民教育的兜底和扶助。义务教育当然惠及一切孩子,不管穷富。但必须指出的是,它的初衷更多的是为了保障比较弱势的,没有独立就学能力的家庭和孩子。换句话说,对确实居住在该片区的户籍儿童,越是贫穷的,反而越是义务教育的初衷所在。
所以,很多在产权和面积上作出要求的学校,也没有公开地、直接地以房产为依据。仔细看一些公开的文件,他们往往是先把有无房产、房产大小当成是否实际居住或固定居住的一个参考,然后在执行中,再偷天换日地以房产来决定孩子是否入学。
而众所周知,房产是租是买、面积是大是小,首先关系到的是这个家庭是穷是富,而不是说买的就一定是实际居住,租的就一定不是实际居住,尤其在房价高不可攀的当下更是如此。如果小学确实要分辨是否实际居住,那么他们的办法很多,他们完全能够跳开产权,在入户调查、在居委会资料、在居住证明、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等其他方面综合发力。如果学校实在无法负荷,不但无法承担外来儿童,连户籍儿童中也必须划分档次的话,也应该在上述问题上进行分值的划分,而不是在产权,更不是在面积上。
其实答案所有的人都心里有数,某些学校不过是配合开发商在卖房子而已。而让人寒心的是,当他们偷换概念,让教育服务于经济的时候,有些部门却漠然处之,甚至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