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燕
前一阵,在厦门同安区禹洲大学城公交站出现了一排由铁丝串联的塑料凳,有的凳子上面还标注着“大学城候车点专用”。部分网友猜测可能是一些市民为候车者准备的“爱心凳”,也有的认为是社区、街道办等组织做的公益措施。
但出于安全考虑,社区工作人员不久前将其撤走,而市民在此候车时无座位可坐的问题再次显露了出来。(2月2日台海网)
当然,此处设施不够完善并不是毫无原因,潘涂到禹洲大学城公交站正好在同集路提升改造工程所处的路段中,所以站点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就受到了影响。建设和提升当然很重要,民生细节有时受到一些影响也可以理解。但既然老百姓都会拿一排塑料凳出来帮助等车者,我们的相关部门应该更有办法才是。
尤其是站点看来并不狭窄,应该具备设置座椅的条件。事实上,相关部门也不是什么也没做,只是那速度让人有点着急。如今,同集路提升改造工程已交工验收,相关部门也说了,他们目前已完成公交候车亭方案设计工作并抓紧上报有关部门进行方案研究论证,待方案明确后预计6个月可以完工投用。不知方案何时明确,但是要想等到固定座椅,看样子是6个月+了!
相关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章法和顺序,我们也能理解。不过都说民生无小事,如果同集路提升改造施工的同时,候车亭方案的设计、研究和论证能够同步甚至先一步进行,是不是速度可以更快一些?如果站点配套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施工一步到位,是不是可以让乘客早点坐上座椅,同时也能避免反复施工浪费资源,减少给道路秩序,给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没有座椅的公交站点并不是只有这么一个,受到类似困扰的并不是只有这个站点的候车乘客。从禹洲大学城站到潘涂站,共有5站双向10个站台未设置候车亭,在设置候车座椅方面,也仅有潘涂站进岛方向这一处有放置一张石凳。
禹洲大学城公交站的爱心凳看上去的确有点突兀,串联凳子的铁丝也存在一定隐患,但这些爱心凳体现的出的爱心成色,那是实打实的。只是,公交配套建设是公交都市管理的题中之义,本不需爱心来补位,也不该有“爱心凳”的用武之地。可以说,爱心凳的设立与撤离,某种程度上是对管理的将军,是在催促我们城市的相关工作必须精益求精,提醒我们的便民服务应该尽善尽美,而且应该抓紧速度、尽快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