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评论频道 >> 民生观察  >> 正文

保护隐私,请盯紧共享充电宝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张淳艺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漫画:王铎

  □张淳艺

  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警惕身边的共享充电宝陷阱》的文章。该文称,部分共享充电宝不仅可能存在质量隐患,还可能被不法分子植入“木马”程序,导致手机里的通讯录、文本信息甚至照片、视频等隐私数据被泄露。(1月5日《法治日报》)

  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已达2.29亿人。共享充电宝陷入泄露个人隐私风波,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此,小电、怪兽充电等知名共享充电宝企业紧急发声,表示其产品无法读取用户的数据。

  一般来说,正规企业生产的共享充电宝本身不会恶意窃取个人隐私,但在投放市场过程中,却可能被人动了手脚。对此有关专家提醒,不要随意购买和扫描来历不明的充电宝,如有需要,请选择正规产品或扫描正规公司的可租赁移动电源。对于公众来说,提高防范意识是必要的。不过,遏制共享充电宝泄露隐私不能止于提醒,还应从两方面入手构筑信息安全防火墙。

  首先,制定行业标准。有必要专门针对共享充电宝制定行业标准,明确共享充电宝不能具有数据传输功能,从而防止个别厂家钻制度的空子,为非法收集用户信息埋下隐患。

  从此前发生的案例来看,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致使个人隐私数据泄露,大都是充电宝被中间环节改造引起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共享充电宝企业就可以袖手旁观。企业应建立共享充电宝检测维护机制,定期对所投放的充电宝进行排查,一旦发现被植入恶意程序的充电宝,就应及时予以回收,并向警方报案,配合警方调查。

  其次,为了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刑法修正案(九)》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整合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扩大了犯罪主体和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范围。2017年5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等情形属于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

  也就是说,法律已经为相关治理提供了依据,加上充电宝泄露隐私现象可能牵涉甚广,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坚决依法严惩,形成有力震慑。

相关新闻
手机充电1小时要花9元? 共享充电宝成了“吞金兽”

在明发商业广场,随处可见共享充电宝的身影。记者 叶子申 摄 台海网1月6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充了20分钟,要了我3元,以前一小时不是才1元吗?”最近,在鹭江道一家饮料店扫码借用共享充电宝的市民小陈发现这个小玩意儿涨价了,成了“吞金兽”。   昨日,记者走访厦门多条主要...

共享充电宝悄悄涨价!充几次可自己买一个,还用吗?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2日电(记者 张旭)“充了50分钟,要了我6块钱,以前一小时不是才一块钱吗?”经过了5年的发展,不少习惯了共享充电宝的用户突然发现,这不起眼又离不开的充电宝,不知何时已变成小小“吞金兽”。   租充电宝吗?99元的那种   平时喜欢刷抖音和微信聊天的吴...

警惕!填写“房管局”短信,竟中了木马!已有市民中招

台海网9月1日讯 据厦门广电网报道 近几日张先生的手机里多次收到了这样一条自称“房管局”的短信(如下图), 短信的内容是通知张先生登记办理电子房产证并且附上了一个网站链接。正巧近期张先生家里的房产正好办理了过户手续,于是张先生便信以为真,立马点击了短信中的链接,手...

充电1小时就需3元!厦门市场共享充电宝等纷纷涨价,你买单吗?

厦门市场上的一些共享产品掀起了“涨价潮”。(资料图)   台海网9月17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曾几何时,在很多厦门市民的印象中,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还停留在1元/小时的价格。而近日,记者走访厦门市场发现,当前多个共享平台产品已悄然掀起“涨价潮”,令不少消费...

福州共享产品没有“共同涨价” 律师:须明码标价

福飞路一家理发店的共享充电宝需扫码才能知道收费标准。   台海网9月6日讯 据福州晚报报道(记者 江海 文/摄) 近期有报道称,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开始大范围涨价。   福州的共享产品也涨价了吗?记者昨日采访获悉,福州的共享产品和外地一些城市的“普涨”略有不同,共享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