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评论频道 >> 民生观察  >> 正文

“两头婚”登上了热搜榜 你怎么看?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然玉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两头婚”的新闻登上了热搜榜。近年来,在江浙一带悄然兴起一种新的婚姻形式——两头婚,这种婚姻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小夫妻成家后依旧与双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们一般会生育两个小孩,第一个随父姓,由男方抚养为主,第二个随母姓,由女方抚养为主。在两头婚家庭里,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12月21日《现代快报》)

观点1

两个家庭博弈的结果

□然玉

  创新十足的“两头婚”,让不少网友直呼大开眼界。此类独特的婚姻形态,极具革新性、地域性,作为社会自发实践的重要成果,本身就是极有价值的观察样本。

  众所周知,某地“婚姻”的形制,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价值认知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头婚”亦是如此。江浙地区民间较为富裕,不少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既然“舍不得女儿”又“养得起孙辈”,女孩一方的原生家庭,在婚恋市场中就变得很刚。在充分博弈之后,“两头婚”就成了一个妥协的、均衡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某些贫困山区,女子早早出嫁的道理是一样的——婚姻形式,终究是与经济社会关系相适配的。

  当然,“两头婚”绝不仅仅是双方家庭经济PK后的产物,更是个体家庭内部“利益交换”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让渡了一部分“自主决策权”,来换取生活的舒适便利、轻松惬意;而长辈们则是宁愿多花点钱、多出些劳力,来实现儿女在侧、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这与“三口之家”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很难说这是一件好事或者坏事。但唯一确信的是,婚姻说到底仍是当事人的个体事务,家族因素、长辈意志过多裹挟其中,必会增加扰动的变量。

  当人们享受了“两头婚”的创新红利,就必然要承受由此所衍生的不确定性。

观点2

别变成“两头啃”

□何勇海

  “两头婚”这种婚姻模式其实早就有之,尤其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只不过,原先是在城市家庭。而如今江浙兴起的农村“两头婚”,有了不同于以往城市“两头婚”的意味。

  这样的“两头婚”,有助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享受儿孙在堂的天伦之乐。若像过去那样,独生女家庭的父母势必会变成空巢老人,晚年生活冷清。而在“两头婚”中,男女双方“不来不去”“不进不出”“不嫁不娶”“两家拼拼”,自可满足独生子女家庭的陪伴需求,由此也有利于双方原生家庭和谐幸福。而且,孩子随父姓又随母姓,分头抚养,可避免姓氏和抚养方面的纷争。

  尤其是,在“两头婚”中,男方无须付彩礼,女方也无须陪嫁妆,双方均没有嫁娶之意,双方的经济压力都会减轻,相对而言,可以提高年轻人的结婚意愿。

  当然,“两头婚”也有明显弊病。一者,“两头婚”家庭的完整性会受到影响,会影响年轻夫妻的亲密度,也会影响孩子间以及孩子与大人的亲密度。二者,“两头婚”家庭的独立性会减弱,有的独生子女自幼是被原生家庭宠大,若原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其独立生活能力可能就会较差,对原生家庭就有非常大的依赖性,因此,“两头婚”有可能变成“两头啃老”。三者,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对分开养的孩子,恐怕也会偏心。

  不过,“两头婚”总体上是利大于弊,因此需要兴利除弊。一方面,应引导年轻夫妻充分认识到家庭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此外,还要解决好物质供养、财务、财产等问题,以防止年轻夫妻“两头啃老”。

观点3

莫异化成“两头昏”

□斯涵涵

  “两头婚”具备显而易见的优势,然而,一半以上网友认为这是“两边昏了头”,说明“两头婚”的缺憾同样非常明显。

  首先,“不嫁不娶”“不来不去”,小夫妻成家后依旧与双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某种程度上就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削弱了“两头婚”家庭的独立性与责任感,年轻夫妻的亲密度、小家庭的完整性也必受影响,或将增加出轨、离婚风险。其次,两个小孩不同姓也不同住,有两对爷爷奶奶,有两个家,要进行不同祭祖仪式……更为复杂的三代人关系会令孩子的亲辈认知、情感认同产生障碍,由此也会引发新的矛盾冲突,不利孩子的成长。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两头婚”的形成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延续香火。这是独生子女家庭通过变通的方式来进行姓氏的延续。因此,“两头婚”折射人们对于姓氏传承的“执拗”反应。家长过度参与到孩子婚姻中,严肃而温情的婚姻变成了“两家拼拼”的生育对赌关系,并非是件好事。

  这种形式其实1990年代在湖州、苏南、浙北等地区就出现过,但并未普及开来,可见难以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赞同,也不会成为婚姻主流。

  我们既要看到两头婚兴起的现实需求,也尊重个体的选择,但也要站在社会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指出其中的弊端,不要让各付一半、轻松自在的两头婚异化成松散、缺乏婚姻责任、长期依赖父母、冲击家庭伦理的“两头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