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陶小莫
□罗志华
日前,一段老人冒雨独自用现金交医保遭拒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显示,一名身形微佝偻的老人坐在一服务窗口柜台前,双手不停搓着,神态有些无助。视频中,柜台另一侧的工作人员对老人说,“这里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手机上支付,两个方式。”(11月25日澎湃新闻)
此事在社会上迅速发酵,当地政府采取了果断而迅速的应对措施。11月24日下午,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政府通过县委宣传部微博发布通报,称已安排工作人员上门为视频中的老人办理,且已经办结。此外,当地也展开了调查并认为工作人员“办事不够灵活,图简单”。
前面“卡脖子”,丝毫不顾及这位老人的实际困难;后面又主动上门、迅速整改,前后对比,可谓前倨后恭、天壤之别。这样的反差容易让人产生怀疑,这究竟是在应对舆情?还是在真心改进服务?
不出事就没人重视,也看不到问题,一引发社会关注后,就迅速整改,态度和工作方式大转变。这种做法在某些地方几乎成为一种“桥段”。前两天发酵的“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事件,不也是前面错得十分离谱,后面道歉与改进又十分迅速诚恳?知错就改当然值得肯定,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若日常工作能够始终带着整改的劲头,那该多好!
让日常服务带着整改的劲头,这应该当成改进工作方式、提升服务质量的一种途径。在提供服务或者履行监管的时候要有“穿越感”,要打好时间差,在平时就多想一想,“惹上麻烦”进而引发社会关注后,那时该如何应对?多想一想出事后的场景,然后将之前置到平时,带着这样的危机意识开展日常工作,相信整改的劲头就会进入日常。
拿这次事件来说,拒收现金、让老人空跑等,不仅不符合常情常理,而且拒收人民币还可能涉及到法律呢。对于这么明显的问题,早就应该进行梳理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