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王成喜
□张西流
劳动教育早已不是新话题。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和地区仍不同程度存在“走过场”式打卡、变相让家长“增负”、家校沟通不畅等问题。(11月8日《光明日报》)
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大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基于此,今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并将高校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可惜的是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一些学校和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着“走过场”式打卡等问题。
这里当然有各种原因,但归根到底,恐怕是劳动没有真正地走入孩子的日常生活,而仅仅是一种“考核”。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在校劳动好,回家自理差”等巨大的落差。
因此,推进劳动教育关键要“家校并举”。一方面,开展劳动教育,应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课。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计划,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另一方面,注重课外校外劳动管理,强化家庭劳动教育,让每个学生“天天劳动”的理念,应该为绝大多数家长接受,使学生从小就真正把劳动当作一种自觉。也只有这样,劳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而不是沦为又一种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