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国鹏
骗子以注销校园贷信息为由,骗取了大学毕业不久的吴小姐的信任后,还让她到各大网贷平台去借了个遍,又将她借到手的1.7万元骗走。
昨日,导报记者从厦门市反诈骗中心了解到,近期冒充贷款平台客服诈骗案件频发,上周就发生了27起,27人被骗。(4月10日《海峡导报》)
骗子又有新招数了,不得不说,为了把坑人进行到底,骗子们“业务创新”的能力是没得说。
民警分析出了此类骗局的“三板斧”,其中,骗子能够得手的第一步就是“能准确说出受害者信息——获取受害者信任”。的确,面对一个把你的贷款信息摸得门儿清的人,别说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就算是久经骗局考验、警觉性颇高的市民也很容易放松警惕。那么问题就来了,受害者的信息又是怎么泄露出去的?
公民个人贷款信息虽然不是什么大秘密,但也不是贴在马路边电线杆子上谁都能看到的小广告。骗子不是神仙,不可能掐指一算就把受骗者的信息算得一清二楚。那他们是利用了相关网贷平台的管理盲点,还是内外勾结甚至是有人出售信息牟利?前者固然令人担忧,后者就直接是令人胆战心惊了。
仅仅是上周就发生了27起,有27人被骗,可见形势的严峻。如果不进行认真管理,骗子还会继续兴风作浪,受害者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多,这是毋庸置疑的。毫无疑问,除了警方要加大打击力度、个人要提高警惕之外,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堵住信息泄露的漏洞,别给骗子行骗提供便利。
防骗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知道有漏洞,就不能听之任之。管理部门要表现出更大的警觉,尽量顺藤摸瓜,看看信息究竟是怎么泄露出去的,背后有没有更可怕的黑色利益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