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杭州观成中学的家长们,陆陆续续收到一封从学校寄来的信。打开一看,是一份“家长期末成绩单”。在孩子眼里,你是不是“好家长”,这份成绩单一目了然。有人得了满分的10个A+,也有人不及格,需要反思。不少家长看信后都感慨,“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感觉,怎么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7月12日《钱江晚报》)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谈到对孩子的教育话题,既有诸多的传统经验,更有不少的创新之举。杭州这所中学寄出的这份“家长成绩单”,让人眼睛一亮,也确有其现实裨益:良好的教育,本来就不该是单向灌输,而需要双向的沟通和触动。人们常说的“家校互动”,究竟应当如何来“动”?依我之见,家长乐于和善于“让孩子评分”,体现的正是一种身教担当。
喜欢唱歌的人,常会讲“音乐无国界”这句话。由此及彼,在扎实做好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说也存在“妙招共分享”的一面。比如,笔者通过网络检索发现,前述杭州的这份“家长期末成绩单”,似乎就借鉴了德国的“父母成绩单”。在德国,每逢月末,孩子都会根据当月的实际生活情况,对父母的行为进行评分。父母看过这份“成绩单”后要签署意见,再由孩子交给老师。显然,这种“月评”机制之下,父母会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与学校展开合作。
对照而看,德国的“父母成绩单”和中国的“家长成绩单”,在评分项目上确凿大同小异、颇为相似。其中,像“父母彼此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父母能积极学习,提高对我的教育能力”“父母从不溺爱我,都耐心指导我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我的独立能力”等评分点,无疑都是“身教重于言教”的着力所在。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个积极上进的人,孩子也会被带动着积极向上。那么,这样的“家长成绩单”,就值得多多尝试和推行。
家长要有“让孩子评分”的身教担当。所以针对杭州那所中学的创新做法,我还觉得,“家长成绩单”不必只是期末才发,不妨更进一步,做到“早发”和“常发”。以德国为例,媒体披露从孩子小学阶段开始,就要求来给父母“评分”,而且是每月都评。这种“评法”是否可行?我以为是利多弊少。因为,很多方面,“从娃娃抓起”其实更有利于形成观念、打实基础,也能促使家长及早自醒、进入“角色”。
归根到底,多些“家长成绩单”的教育互动,其关键所求,就是让父母精准而为,努力做好孩子的良师益友。事实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养育要求,孩子在什么年龄段最需要哪些帮助,父母若能做到了如指掌,这样在孩子教育方面,才会使“遗珠之憾”越来越少。换句话说,孩子教育的问题拖不得也慢不得,一些教训也足以警醒我们:隐患需要及早消除,等父母觉察必须帮孩子纠正的时候,或许就会很难办了。(司马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