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执政以来,对华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舆情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阻碍中国发展,保持美国霸权。然而,与中国对抗能够使美国保持强大吗?回顾美苏对抗历史,对回答这一问题或有所助益。
借力对抗
冷战期间,美国曾两次强势对抗苏联。第一次是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失利、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等事件以及亚非拉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令美国朝野一片焦虑;疯狂的麦卡锡主义更进一步撕裂了美国社会。由于战后的经济调整以及艾森豪威尔执着的“平衡预算”政策,美国经济也于1954 年滑坡,1958 年更跌入衰退边缘。而此时的苏联在赫鲁晓夫领导下,公开扬言要“埋葬”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全面出击咄咄逼人。
在此形势下,艾森豪威尔宣布苏联为最根本的“安全威胁”,制定了以“大规模(核)报复”为主要内容的对苏政策,提出“艾森豪威尔主义”,表明美国不惜动用武力阻止苏联的扩张。借力与苏联的强势对抗,艾森豪威尔不仅将西方世界团结在“反苏“的大旗之下,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国内采取了废除种族隔离法案、签署国防教育法案、建设高速公路网、成立美国航天局等一系列强硬调整措施,启动了美国 “左进右退”的大调整。
继任的民主党总统肯尼迪和约翰逊继续与苏联“全面对抗”,同时更积极地实施促进民权、改革税务、支持工会、“摆脱贫困”、打击黑社会、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等一系列的“左倾”政策,逼迫大资本右翼保守势力向产业工人和弱势群体妥协让利,建立“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 。其结果是,不仅铲除了黑手党和与其相关的腐败政治,彻底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而且扭转了美国政治经济“北重南轻”的长期失衡。在整个60年代,美国经济以5%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
第二次是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越南战争的失败、石油危机、美元危机、经济衰退、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反战运动引发的左翼人权运动等不仅严重撕裂了美国社会,也使美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而此时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的苏联则在国际事务中全面出击,其强势与美国的疲软形成鲜明对比。
1981年里根上台后,立即摒弃了缓和政策,宣称要打败苏联“邪恶帝国”,全面升级美苏对抗。里根一方面与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西方右翼保守力量呼应配合,重整反苏阵线。另一方面通过削减个人所得税、缩减社保福利预算、打压工会、冻结最低工资、推行由大资本主导的“供给侧经济”等右倾政策,强势整合美国政治。随着美国社会“右进左退”的大调整,美国经济也进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里根主政期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3.6%,实力大增。
可见,美国在以上两个困难时期,不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当政,都通过与“强敌”苏联的全面对抗,强力推动国内的调整与整合,逼迫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妥协,从而迅速扭转不利局面,使美国“更加强大”。
而这两个时期的苏联在面临快速变化的国际局势、尤其是美国采取强势对抗姿态时,未能及时调整政策,而是随着美国的步调以硬对硬。这不仅使“苏联的巨大威胁”成为美国内部整合的助力器,而且使苏联内部的因循守旧,日益僵化。经济长期依赖重工业,导致发展失衡和效率低下。社会上官僚特权泛滥,腐败盛行。最终导致内在发展动力干涸,国家凝聚力衰退,民族自信心失落。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时,苏联已经病入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