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到访的欧盟主席容克在会谈两个多小时后宣布,美欧双方同意在继续磋商阶段不再新增惩罚性关税。这给大西洋两岸一触即发的贸易摩擦升级态势按下了暂停键。
连日来,围绕特朗普提出“零关税、零非关税壁垒、非汽车业产品零补贴”的“三零方案”,美欧双方对相关细节的披露却是“一纸声明,两般解读”。
在美国中西部农业大州艾奥瓦州26日一个政治集会上,特朗普对台下观众兴奋地宣称:“我们刚刚为你们农民打开了欧洲大门……你们刚刚得到了一个庞大的市场”。为了增加观众注意力和视觉效果,他还拿出一顶绿色棒球帽,上面印有黄色的“让美国农民再次伟大”的字样。然而,近期民调数据显示,在这个曾在2016年大选中支持他的州里,特朗普的人气指数正变得黯淡。
同一天,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在出席国会听证会时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们的观点是我们是在讨论农业,句号”。
不幸的是,在大西洋另一边,欧盟官员却表示:“农业不是(谈判的)一部分,只有声明中明确提及的事项才是。”
法国总统马克龙7月26日在马德里(图左)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举行会谈
法国总统马克龙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也加入打脸行列。马克龙称,不赞成展开类似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那样的庞大协定的谈判,因为一个好的贸易协议只可能建立在平衡且互惠的基础上,不受制于任何威胁。他反对将农业纳入任何贸易协定,“我认为,在环境、健康或食品方面,不应该压制或降低任何欧洲标准。”
桑切斯表示要“捍卫(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他说:“西班牙不相信单边主义,也不相信某一特定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把自己的政策和标准强加他人。”
为什么欧洲和美国在农业问题上的态度是如此南辕北辙呢?
众所周知,农业一向是大西洋两岸贸易中一个非常微妙的领域,双方都试图保护并提升各自的农业生产。欧盟数据显示,欧盟每年给农业提供的补贴高达590亿欧元,相当于680亿美元;而美国方面也不遑多让,《经济学人》援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称,2016年美国政府给农民提供的各类补贴约为330亿美元。
事实上,美欧在农业问题上的尖锐对立,是造成历时3年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谈判最终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欧洲提出了“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试图禁止有相似品牌名称的美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遭到美方的坚决反对;欧洲还拒绝美国转基因产品进入。
凡此种种,背后折射的是布鲁塞尔深切的忧虑:欧洲古老的家庭作坊式的农业经营模式无法与美国集团化的现代经营相抗衡,尽管《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欧盟对美国农业贸易有94亿美元的顺差。